創建完善社區中醫診所醫療網 提升居民生活質素

特約

發布時間: 2021/10/18 14:00

最後更新: 2021/10/18 14:23

分享:

分享:

公營醫療資源不足問題持續多年,病人到門診輪候的時間愈來愈長,影響到市民的生活質素,而且地區醫療資源分布不均,尤其一些社區,更沒有全面的醫療系統。有見及此,德善醫療集團創辦人張琛醫師,便決定在社區開設中醫診所,發揮中醫藥獨具的特色和優勢,為區內的居民尤其老人家,提供更便利、完善及專業的中醫診所服務,惠澤社群。

社區醫療沙漠裏的一片綠洲

沒想到在這個國際大都會,還有一些社區連基本的醫療資源也匱乏,張醫師慨嘆︰「公營醫療資源不足,即使十八區設有基礎門診,但只能照顧到部分的人,有一部分人,尤其老人家,可能因為行動不便,或是就近沒有門診,又不想麻煩到家人陪同看病,因此若有一些小病便會選擇默默忍受,或是隨便服用成藥,容易延誤求醫。即使跨區求醫,商業區的診所收費亦非一般基層市民可以負擔得起。」這就是張醫師堅持在社區開設中醫診所的原因,就像沙漠中的一處綠洲,為患者提供即時的醫療補給。

現時南區醫療資源匱乏,張醫師希望公司於香港仔設立的社區基礎門診,能緩解該區人口的醫療需求。

她更提到,社區中醫診所的定位與商業區有所不同,以德善堂為例,開在銅鑼灣、尖沙咀等地區,主治腫瘤專科等嚴重疾病的資深醫師,而社區基礎門診如南區,則會由年青中醫師主理,以分診式管理,為社區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。

創新「二師會診」成就醫新常態

張醫師雖已貴為醫療集團的行政總裁,但她不忘初心,「我本業是中醫師,在行醫的二十多年間,整個集團服務過的病人人次數以百萬計,因此我很了解病人的需要。」所以她不斷推陳出新,推出很多創新的服務,其中與屈臣氏合作,在店內開設中醫診所,融合中西醫療技術的「二師會診」,就為社區帶來新景象。

「二師會診」是由專業營養師和中醫師針對改善慢性疾病如「三高」,透過控制飲食、食療和中醫調理,提升治療效果。「我們要創新,否則就會被邊緣化。醫療不是配給藥物予病人就完成責任,而是要讓病人可以不用吃太多藥,減低對藥物的依賴,那怕是中藥或是西藥,希望能靠改善他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,讓他們慢慢恢復健康,擁有更好的生活質素,才可以安享晚年。」她強調並非要取代西醫,而是互補不足,中西合璧令病人有更多選擇和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。

不忘初心 從商為實踐醫學宏願

張醫師身兼多職,平日如何平衡行政總裁與中醫師的角色呢?她說︰「對我來說,兩者都喜歡。20年前來看我的病人,到現在還有跟我聯絡,我們一起成長,這些經歷和生活點滴,讓我成為了他們生命和成長中的其中一分子,所以我好喜歡中醫師這個角色,能醫好每一位病人亦令我有很大的滿足感;CEO的角色就像引擎,能助我實踐醫學理念,擴大其影響力,兩者相輔相成,讓我有足夠的資源去計劃開設更多的社區中醫診所,惠澤更多市民。」

張醫師雖已行醫二十載,更要兼顧CEO的職務,但她仍然不忘初心,將病者的安危放在首位。

因為這一個宏大的理念,她直至今天依然堅持盡量抽時間為病人診症,「我是個『時間控』,從來不花費無謂的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,包括應酬,有時間我寧願看多幾個病人,幫得一個得一個。」近十年張醫師更集中鑽研腫瘤科,希望為重症病人帶來希望。最近她就幫助了一位曾被西醫診斷為「無得醫」、患了耳神經瘤的年輕男生。「雖然他的腫瘤是良性,但因為壓住了他的耳神經,令他耳聾,甚至壓着三叉神經而嚴重面癱,這個病例在香港一年只有十萬分之五,最後我以結合神經解剖學的針灸法為他治療,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,病人面癱的情況得以改善,慢慢恢復過來。」治療當日,還有二十多位年青中醫師在旁觀察學習,她表示幫到人的同時,亦為中醫學提供一個很好的研究個案。

積極培訓新鮮人 讓薪火相傳

為了讓大眾享用到優質的中醫診所服務,她積極投放大量資源培訓新入職的年青中醫師,讓他們有更專業、安全和有療效的技術服務大眾,她表示︰「醫療並不是商業,是社會服務,亦是技術門檻很高的行業。所以我們傾注全部心血,積極栽培每一位年青中醫師,正如德善堂的口號『薪火相傳,承古創新』,我目標是培訓百多至二百個德善體系的年青中醫師,安排他們全部進駐社區的中醫診所,服務區內的居民。」

張醫師將推動中醫藥改革為已任,並認為醫者應積極增加社區醫療資源,才能為病人謀福祉。

張醫師的終極目標是推動中醫藥改革,讓社會認可中醫藥真正的價值。「香港好多有能力的中醫師都傾向在商業區執業,但其實最需要醫療資源的是社區,例如九龍東、南區、港島西、元朗、馬鞍山、將軍澳等,所以我希望明年可以開多十間八間社區中醫診所,形成一個基層醫療網絡。」她表示未來會繼續向前,迎難而上,創建她心目中理想的醫療王國。

(特約)